读书交流会发言稿13篇

时间:2024-07-07 08:30:13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1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发言稿的机会越来越多,发言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那么,怎么去写发言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说实话,作为今天读书活动的第一个发言人,我很紧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更紧张,好像“读书交流“是语文老师的专利似的;作为一名中年人,我倍感紧张,因为近段时间我总感到自己的白发在不断的增长,而自己各方面的提升却进展缓慢,虽然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虽然感觉自己写起文章来更得心应手了,但却有些力不从心了,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了!

正如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样,早在去年雷夫老师到北京演讲的时候,我就听王庆华老师介绍了他与雷夫老师面对面的交流的感受,知道了雷夫老师的睿智,《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精彩,却一直没有机会一读为快;后来,孙校长向咱们推荐了这本书,我又因为自己眼睛的问题,没能及时的上网阅读。所以开学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到图书室去借来了两种不同版本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从而满足了我好久以来的反复研读、感受奇迹的心愿,知道了原来雷夫老师的成功也经过了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断付出,也经过了艰辛的淬炼。

如今,手捧《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静静的感受第56号教室内发生的奇迹,认真学习雷夫老师对孩子们在阅读和艺术方面的引领,分享着雷夫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蜕变历程时,我就仿佛找到了自己努力地方向、付出的决心!

说句实在话,我和雷夫老师一样,一直都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们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却不知道该怎样点燃孩子们阅读的激情。虽然我也曾带领孩子们上“读报课”,和孩子们在早读时间共享“阅读经典”的美好,并要求孩子们写多少篇不少于多少字的数学日记······却始终不知道如何衡量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并引领他们为自己的人生而读,还时常以自己是数学老师作为搪塞的理由。

如今,仔细阅读、分析雷夫老师的做法,我将努力如他所做: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并展现给孩子们自己阅读的乐趣和收获,并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即便我非语文老师,但又有什么能阻挡我热爱阅读、喜欢写作,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的信念呢?

关于雷夫老师与孩子们艺术的交流,原来我只知道可以让孩子们未来的人生丰富多彩,并远离无聊的纸牌、麻将的诱惑。殊不知,掌握艺术知识的过程亦可以让孩子们学到纪律、责任、牺牲、练习、纠错、倾听,以及时间管理,还可以让孩子们在度过愉快时光的同时,保有独特的自我。

最关键的是雷夫老师对孩子们信念的渗透,我们都知道“撼山易,撼心灵,难!”“教给孩子们知识容易,渗入孩子们心灵的信念,难!”“简单的说教容易,心灵的接受,难。”······但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却一致树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念,并努力地做到最好。从而教会我们: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靠言辞说教。想让孩子们努力学习,自己就得先成为一个他们眼中从未见过的勤奋之人;想引导孩子们善待他人,就一定要让自己时时处处友善待人;想要孩子拥有幸福感,自己就要先做拥有幸福感的老师······

总之,好的老师就是教室里的奇迹!让我们在反复研读、感受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期待着自己也能努力的把每一个孩子都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期待不一样的精彩!谢谢大家!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在我发言前,王瑛老师的发言震撼全常我只能自我解嘲,几句话过渡到我的发言!呵呵!引言如下:刚刚王瑛老师为我们创设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情境,让我们沉浸其中,无比膜拜哈!但是,我坚信朴素的语言并不影响对真理的表述,下面让我和大家一起回归淡定的理想思考。

“运用情境课堂,培养学生爱听课的习惯”读书体会。情境课堂,以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地培养学生爱听课的习惯;情境课堂,以情感染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听课;情境课堂,以思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通过思考到达爱听课的效果。情境课堂具有独特的魅力,所以每节课我们都在努力地创设这种很容易走进学生心灵,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这种情境课堂的创设更有着不容忽视的分量。只有孩子的思维被唤醒,被激活的情境下,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去听老师的讲课,去思考,去收获!但我们不能满足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认真地学习状态,我们更应该关注这种爱听课、会听课、会学习的习惯培养!

其实情境课堂的最直接效果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流教育理念要我们尊重学生的兴趣,一直以来我深信并遵循着这个原则。但是在今年,党我再次走进一年级的孩子,再次用情境课堂带领着他们快乐地学习时,我陷入了一个更深的思考——“兴趣究竟从何而来?”兴趣仅仅是天赋或潜能的自然表现吗?即使一个具有天赋或潜能的孩子能否自我开发?或是通过后天体验、见识启发、调动出来?

从启蒙到体验学习、延续发展、直到形成成熟的兴趣取向,这个过程不会只是一个人在参与,在这里有孩子们自身的寻找和探索,有外界环境的引导和影响,有孩子们的执着和坚持,有外界环境的陪伴和同样持之以恒的协助。所以说“兴趣”的形成,有它的“前世今生”。而我们则是促进这个过程的最有力的外界协助力量,我们任重道远,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在每一节课上,创设情境,实现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应该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入手,决不能有环节,没细节,真正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让他们产生“爱听课、爱学习”的源动力——对学习的兴趣。相信这一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我们的学生有信心,一定会不断地向着这个目标靠近。有句话说“梦想是用来接近的,而不是用来实现的”,我想让这句话更完满些,我们可以向着梦想无限接近!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固守着给学生最优异的成绩这个信念,也一直为此而努力。但最终能够成就学生的,却是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良好的习惯。相信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我们也正在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证应了那句话——“在付出与收获的同时,成就别人,页成就自己。”这是一件双赢的事!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篇3

幸福,其实很简单

在校长推荐阅读的《年度班主任育人方略及带班艺术》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位朴素、简单却非常幸福的班主任——宫述娟。在她的文章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个富有温度的词语,陪伴、懂了、相处、等待、宽容……在文章的最后一页有一张"陪你走过毕业门"的照片,深深感动着我。宫老师手捧鲜花,一个男孩子紧握宫老师的手大步向前走着,身后有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在红毯之上。画面温馨感人,爱在彼此间流淌,如果没有老师曾经真心的付出,何来这幸福、成功的瞬间。

等待,这是一笔感情账单

读着宫老师"等待"一文 ……此处隐藏8018个字……国学启蒙课本《弟子规》、张秋生、杨红樱与罗尔德 达尔经典童话和曾经读过的《好妈妈儿歌400首》等,都比较贴近大多数孩子的群体兴趣;二是家长曾经读过的课外书:如经久不衰的《十万个为什么》、《世界五千年》和小时候印象深刻的《动脑筋爷爷》等,可以与孩子共享儿时的阅读经验;三是家长代为选择的课外书:如《开明国语课本》、安徒生、格林经典童话和“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等,也非常有针对性且富于时代气息;四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课外书,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个孩子从小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喜欢某个领域的书籍,或汽车,或卡通,或恐龙,或太空,这都是有益的补充,适时放松一下控制,让孩子体会自己做主的乐趣。学校组织的班级图书角和日益丰富的区文化馆少儿图书馆,又成为时下流行的互动阅读表现形式,有助于孩子们加强交流,在“凭临瞻眺”中做到“博物汇雅集贤,深思高举明辨”,并解决家庭单方面的购书经济负担。

四、怎样导读

个人以为,家长在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初始关键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及时排除阅读过程中随时碰到的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因为孩子可能会因此而丧失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信心。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随时解答遇到的生字,甚至随时查阅字典,保持孩子读书的连续性,巩固得来不易的阅读成果。时断时续的阅读是很难产生持久的兴趣的,要想成为孩子喜欢的秘书伙伴,就必须放下大人的架子,接近孩子,成为孩子心目中真正的大朋友,这都挑战着家长们的智慧和能力。要把孩子每一次的求助和询问,看成是沟通思想并成为朋友的最好机会,而不是演变成在孩子面前显示大人成熟、孩子幼稚,这样会使孩子觉得你高高在上,而他则失去了主动地位,不愿与你做进一步的交流,何苦呢?当孩子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利阅读、畅游书海时,则需及时跟进看图作文或笔录随想,再选摘其中的优秀文章予以登载、交流,含英咀华,谈言微中,“我的自画像”使性格突出的一个个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家长与孩子的通信”甚至还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孩子们借此可以轻松找到运用文字的快乐,提高作文的课题性、可控性、观赏性,向着逐步规范行文稳步提升。网络博文《美国小学五年级作文,堪比中国大学生论文》亦为明证。

关于海量阅读的成功经验甚至书籍一定很多,网上和书店里都不难找到,但再好的方法也很难适用于每一个人,最终还是得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这也是儒家和现代教育学的核心理念。“工作流程规范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孕育工作品牌-工作品牌拉动工作提升”,20xx年9月至今的和平小学试点海量阅读已初显成效,区域性教育品牌已初具形态,身为孩子家长收益良多。孩子是我们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值得我们不断精雕细琢。当然学生的本职还是功课,就好像太阳系的中心总是太阳一样,个中学校功课和课外读物的平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把握。以上只是本人对于陪孩子一起读书成长的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不太全面,偏颇之处,尽请各位老师和家长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篇12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进行读书汇报交流,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从无知走向丰富,从学习的校园走进了教学的校园。我们深深的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提高一个人的境界,做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传道受业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有一名话说得好“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所以教师更应该与诗书为伴,与笔墨为友,只有不断地从书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换来芬芳满园的佳境。从我个人来说,尽管认识程度很高,但更多时候我是属于“眼高手低”之流,扪心自问时常常为少读书而感到困惑,为读书少而羞愧不如。古人云:“开卷有益”,一点不假。“腹有诗文气自华”的道理这里不必细说,今天单把我的一点读书体会与各位老师交流,以求共勉。

大家都知道,由于职业所限,我们老师每天都很忙,三尺讲台才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舞台,静下心来走进书房拥有片刻的读书快感只能属于晚上临睡前的短暂时光,因此我的个人读书习惯也是在晚上,每每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时便是我畅游书海、遨游知识海洋的最充实的时光,可惜的是这种时光对我来说过于短暂,以至于现在知识储备甚少,不能与博学多识沾边。

我这个人在书的选择上比较随意,比较喜欢散文,诗歌,像徐志摩的张爱玲的,喜欢网络里流行的现代小说等,而我今天首先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伴我三年的读者杂志。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读者相识了,初次相见时,我对他平凡的外表并没在意,随意翻看着。发现刊物还不错,于是就开始定阅。在不知不觉中,友谊开始了。现在新一期的读者读完了,总盼着下一期出版的日子。

读者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被誉为“中国人自己的心灵读本”他发掘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了人文关怀。读者每月有900万的发行量,全年发刊量居全国第一,全亚洲排名第一。

我喜欢读者网站中的二句话,因为他最真实的体现出了读者。一句是:一生读你,静静感动。另一句是:以人文关怀,感动心灵的瞬间,于浮华盛世于声色太马后,坚持一直坚持的,恪守一直恪守的,岁月蹉跎,我们纯洁如初。我读故我在,宁静致远,淡泊人生。这两句话也是我在读者中得到的最深的感悟。

我喜欢读者的人性,喜欢他的大气,喜欢他的清雅,喜欢他的宁静。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篇13

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希望小学全体老师欢聚一堂,共同品读一部千百年来被奉为经典的书——《论语》。虽然这部圣贤之书对于我们大部分老师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如果我们想要做到对它了如指掌则难度不小。可是一本书的出现改变的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凭借她对《论语》高深的造诣,用深入浅出的分析,贴近生活的举例,旁征博引为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修筑了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它就是——《于丹心得》。

《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我们开展本次论坛的目的。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情况,而对这些琐事的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如何才能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品读《论语》吧,因为它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教育学生的种种方法,还是遇到挫折时自我调节。但是要寻觅到这些金科玉律,闭门造车显然是不合适的,利用大师的引导,利用大家的智慧才是最便捷的途径。

“幸福”是我们希望小学全体师生努力的方向,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是最捉摸不透的。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当我们品读了《论语》之后是否形成了比较统一,至少不会迥然不同呢?我急切的期待着老师们的高论,希望在其中能够得到建设幸福校园最有建设性,最有实效的建议。

于丹在《论语心得》的扉页上写道:“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道”可以是生活,可以是人生,也可以是我们深深爱着的教育事业,它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有包容的态度、积极的心态,我们都会在不远的将来迈入种种康庄大“道”。最后,我借用于教授的话,“幸福不远人,让我们在共同努力下,幸福,快乐。”

谢谢大家!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