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7 22:35:13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它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是上第二课时时我向学生提的问题。虽然在第一课时我已经跟学生探讨过了,但还有那么一些学困生回答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回想上节课的上课情形,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个问题,因为赶着上下一个环节,就匆忙得一带而过。叫那几个举手的同学回答,然后订正板书在黑板上。至于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对这个问题考虑得怎么样?还是根本就没想?当时我没有深究。没有自己的想法,对老师与同学所说的内容又怎么引起共鸣呢?印象不深记不住也是很正常的。怎样促进这些学生也能思考呢?最近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作记号,写批注。防止有些同学上课不动脑,这只是一种逼迫的情形,不是较好的方法。如果能引起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思考。那课堂该是多么美妙!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了解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重点。本课我主要围绕着“李时珍具有怎样的精神?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层层展开教学。最后说一说“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先打好预防针,不能泛泛而谈只说李时珍你真棒,你要说出他棒在哪儿,也不能只说,你要向他学习。要说说你向他学习什么。因为前面有了充分的感悟,学生都能说得很到位。

反思四: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2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由于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李时珍的资料。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习,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文章虽然是三部分,但是紧随中心来刻画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教学时紧抓中心,细细品悟,和孩子们一起受了洗礼。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3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国标本第七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我紧扣这一节,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

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4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 ……此处隐藏6513个字……想象会遇到那些苦,然后继续拓展还会有那些苦,体会李时珍生活的艰辛。

二、通过古寺的谈话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并通过长年累月再次体会他们的辛苦,通过“笑”字体会他们以苦作乐的精神。

三、通过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学习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感受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精神,并采访学生说说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答“为了万民得福……”再次升华中心。

本片课文还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文中穿插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所以一上课我就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配上西北风的音乐,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觉,谈谈体会。大家都感受到了阴森恐怖。在课文讲完后再次出示这段话,说说为什么在这阴森的环境下,李时珍却心似一轮圆月?体会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忘记了害怕,忘记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纲目,只想着一心为民。再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段话没有写李时珍,去体会到这么多,说说环境描写的好处?总结出:能渲染气氛,更加突出主题。在文中找找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环境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恰当的运用。

这节课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他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本课教学能让我有所长进,有所收获,很感谢广源老师认真、耐心的指导。再次说声谢谢!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3

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耗费3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嘉惠后世,奠定了他作为和医圣张仲景齐名“医林二圣”的地位。《本草纲目》还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译本,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医圣李时珍的名字,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写的就是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而寻访药材的一天。李时珍的医圣风范如果用事情来一一罗列,恐怕两火车也不够装。但这篇课文把医圣的形象蕴藏在细节描写里,读来既让人感觉李时珍的亲切慈祥,又能凸显李时珍的医圣风范。

一是动作描写。

当庞宪和李时珍来到一座破败的古寺前,“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一座破败的门古寺李时珍尚且要“轻轻推开”,可见他爱惜物品的程度,万民的生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有了对万民生命的热爱,才能对一草一木一物怀着珍惜的情感。

“夜幕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论地位,李时珍在徒弟之上;论年纪,李时珍当时已经“快50岁了”,而庞宪才20多岁。但李时珍却没有摆师傅的架子,和徒弟一起去找枯枝杂草。可见李时珍是多么平易近人!

二是语言描写。

当庞宪看到房屋轮廓时,忍不住喜出望外地说:“先生,你瞧!”而此时李时珍却什么也没有说。而“近前一看”是“破败的古寺”,庞宪什么话也没说,可见失望的程度。但在这时,李时珍却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对比师徒二人的话,不难发现庞宪的乐极生悲的情感变化,而李时珍却始终波澜不惊,那时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医圣的处变不惊可见一斑。

在火边,李时珍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和徒弟为了《本草纲目》,过的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的生活,怎能不苦?可是李时珍自己却不叫苦,反而关心的问徒弟‘觉得苦吗?’好一个体贴的师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李时珍待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见,他是多么体谅年轻人,关心年轻人!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4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在备课时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课文,确定文章思想的主线是“以苦为乐”,整节课我也以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安排着教学流程。

一、朗读,感悟“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象,诉说“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

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

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

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

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讨论,体会“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

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

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5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尝草药,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时,我经由第一小节的赏析品读引到本文这一察访药材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接着让学生纵观全文,找到与夜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展开描述的,进而按时间顺序展开学习,这样使文章跟清晰明了。在有了直观的整体印象后,我依据文本,从住破寺、啃干粮、尝草药、做记录这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但是他们并不怕苦,编写时十分细心谨慎。

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读,因为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让学生通过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形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